中国废品网 - 废品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焦点 | 市场动态 | 废金属 | 废塑料 | 废纸橡胶 | 综合其它废料 | 国际观察 | 政治法规 | 低碳环保 | 废旧生意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废金属 >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9.biz | 商业搜索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china-waste.com   时间: 2019-12-22  浏览次数:79

在这里

Get 100 种不上班的理想人生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工作压力的与日俱增,近几年,越来越多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选择逃离北上广,回乡工作或创业。

有人说,年轻人回到家乡就等于放弃拼搏与理想,从此甘于在漫长岁月中当一个普通人。

也有人说,外地年轻人在北上广无依无靠,很难通过个人奋斗跨越阶层。不如在积累了工作经验和资源、手艺后回到家乡,反而更容易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女生,就是一个放弃北漂,回到家乡内蒙古多伦县,通过用麦秸杆作画开启第二人生的90后姑娘。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漂青年回到家乡能否继续追逐梦想?又会遇到哪些困难?收获哪些成长?

这是我和腾讯职场联合快手短视频发起的“新手艺人”系列专题的第五期也是林安采访的第27个不上班的人。

本期想通过90后女生杨丽丽逃离北京,回乡用麦秸杆画这门手艺创业的经历,告诉你们:有时候实现梦想,不一定要在大城市。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丽丽 26岁

内蒙古多伦县 麦秸画手艺人

无论在北京还是家乡,我都是边缘人

在北京工作三年后,杨丽丽把工作辞了,她决定回乡创业,开一家麦秸杆工作室。

毕竟苦读了二十多年书,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听说杨丽丽要重回家乡,起初,他的父母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这个工作需要沉下心来才能做好,你坐得住吗?”父母质疑生性好动的杨丽丽很容易半途而废。

更何况,麦秸杆作画这门手艺,是一项十分冷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国内,会麦秸杆作画的手艺人已经非常稀缺,因此知道这门手艺的人也很少。

回乡开一家麦秸杆工作室,作品是否有市场,成了杨丽丽起初最担心的问题。

其次是资金,开一家麦秸杆工作室的起步资金要几十万,经济条件并不充裕的杨丽丽如果决定创业,只能找亲人朋友借钱,这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因此,杨丽丽在有了回乡开麦秸秆工作室这一想法后,又纠结了一年。

既然麦秸秆创作如此冷门小众,杨丽丽为何仍对它念念不忘呢?

她永远记得2016年,在北京的某次画展上第一次看见麦秸秆作品时的震撼。

“莜麦的秸秆居然也能做成如此精美的作品?”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秸杆画

在杨丽丽的印象中,在她的家乡多伦县,莜麦的秸秆一直都被当作废弃物被堆放在田间。每年秋天,当村民们收割完小麦后,如何处理那些没用的秸秆,就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

那天回到家后,杨丽丽就开始上网搜索麦秸秆画的相关信息,得知了麦秸秆画始于隋唐时代,在中国有近1500年的历史,属于民间的传统工艺,曾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网上的大部分麦秸秆作品,都是由小麦、芦苇做成的,但由于小麦的保存时间短,在南方容易发霉,所以作品收藏价值不大。

但莜麦秸秆不同,由于莜麦是高寒地区的粮食产物,在南方地区也可以不发霉、不长毛。因此作品保存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杨丽丽想到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多伦县盛产莜麦,又恰好是一个旅游县城。

每年6至9月的旅游旺季,虽然有很多游客会从全国各地前往她的家乡游玩,却没有具有收藏价值的纪念品可以带走。

“如果我能把麦秸秆画当作家乡的旅游纪念品售卖,还是会有市场的吧?”

在产生这一想法之前,杨丽丽就通过父亲朋友的关系,找到了一位从事麦秸秆画创作几十年的3A级大师,她是目前国内麦秸画领域的领军人物。

于是,杨丽丽开始一边上班一边学习麦秸秆画。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丽丽正在展示完成一半的麦秸画半成品

“那时候花费很大。由于老师在外地,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去上课的车费和住宿,是很大一笔钱。”

杨丽丽说,自己大学学的是建筑专业,毕业后又从事了教育行业,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因为我完全是从0基础开始学习的,所以要比别人付出更多。”

两年后,随着麦秸秆画的手艺日渐成熟,在杨丽丽心中,回乡开一家麦秸杆工作室的欲望愈发强烈。

“我在北京工作了三年,一直没有归属感。”说起北京,杨丽丽没有太多感情。

在一座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住在租来的单间里,做着一份不喜欢也不讨厌的工作,领着一份普通的薪水,这样的生活对杨丽丽来说,既没有安全感也没有激情。

“所以回乡创业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不舍。”

但杨丽丽没想到的是,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巨大反差,还是让她回到家乡后,缓冲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走上正轨。

“像我这样返乡创业的小镇青年,其实属于双重边缘人群。在北京时,觉得那里不是自己的城市,回到家乡,也感觉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

就像前阵子大热的电影《绿皮书》里,为白人演奏钢琴的黑人音乐家说的那样:“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 ,我是谁?”

变废为宝,帮助家乡贫困户脱贫

返乡创业的第一月注定是最难熬的。杨丽丽独自一人从零开始,借钱、买原材料、租场地、买设备、找员工、做宣传……

为了开工作室,他找父母和朋友借钱凑齐了30万,租下了一间上下两层楼的房子作为工作室。再买来画框、装帧用的器具等,亲自去田间挑选适合用来作画的麦秆,筛选分类……

麦秸杆画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有十几道工序: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

从选麦秸秆开始,杨丽丽就要亲力亲为,挑选好可以用来作画的麦秸杆后,再剪齐进行分类,一部分进行漂染,一部分保留原色。

之后再把麦秸秆剖开,粘贴到纸上,画、烫、剪、粘贴。每一步都关乎成品的质量,完成一幅50x50的小幅麦秸杆作品至少要3-4天时间。

因此,杨丽丽想要工作室正常运营,就必须找到能帮助她一起做事的人,大家各自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但刚刚成立工作室的那段时间,杨丽丽说破嘴皮也没人相信她的话。农村人没见过麦秸画,没人相信那些废弃在田间的麦秸杆,可以做成一幅精美的、具有收藏价值的画。

杨丽丽没办法,只能找母亲来帮忙,一点点教她如何把制作好的半成品粘贴成画,直到她们完成了第一幅麦秸杆画,村民们才开始相信:原来麦秸杆真的能做成画!

那之后,到杨丽丽工作室学习和帮忙的村民才开始逐渐增多。其中有很多村里的贫困户,杨丽丽对他们进行了简单的培训,教他们比较基础的剪、粘麦秸的步骤。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丽丽在工作室工作中

村民们可以把半成品带回家,农闲的时候在家粘贴,按张计费,勤快的人一天可以粘贴3-4张。

“组图只要看着前后关系就可以独立完成,我们前期有培训,培训3个月才能上手一些简单基础的作品。”

烫这一道工序有一定难度,需要用电烙铁在麦秸纸上画出来,这一步一般由杨丽丽亲自来做。如果有人想继续学习,杨丽丽就继续教他们烫的部分,往正式员工培养。

现在,杨丽丽的工作室一共有9名员工,大家互相配合、各司其职,一天就可以完成一幅作品。而一幅作品的价格,根据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定价在几百元到上万元之间。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民们在杨丽丽的工作室里修剪莜麦

由于前期准备时间太长,2018年多伦县的旅游旺季,她们只赶上了尾巴。

“我还记得卖出去的第一幅作品是多伦湖畔的小作品,根据我们采风时拍的照片做成的。”

试营业的几个月里,杨丽丽发现卖得最好的作品还是多伦县的一些经典和风光,大家买回去当纪念品。还有一些花鸟鱼之类的作品,大家会带回去挂在家里,作为家装的一部分。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松鹤图很受客人们欢迎

某次,有一个游客预定了一幅作品,要求杨丽丽邮寄到外地。由于乡村的物流水平比较差,那幅作品邮寄到客户手上时玻璃碎了。顾客很生气,找杨丽丽发了通脾气,杨丽丽安抚对方后重新又寄了一幅过去。

“旅游季节大画卖得很快,快递公司也很谨慎,因为碎一幅他们也要赔偿,渐渐地也不肯邮寄了。后来我亲自去找他们领导,领导从别的县调过来技术总监给我们包装邮寄,之后就再没有发生过邮寄过程中作品损坏的事情了。”

这件事情让杨丽丽意识到小地方创业的弊端。虽说政府这几年大力支持年轻人回乡创业,特别是通过电商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扶贫,但是在中国的大部分乡村,物流还是脱节的。

此外,还有小地方的人情世故和生活节奏,都与大城市大相径庭。回到家乡后的杨丽丽,几乎每一天都在克服这些困难。

“我们这里是偏远落后的农村,人们的观念很不一样。在农村有熟人才好办事,而我出去工作了3年,跟家乡的大部分人都不熟,刚开始创业时,是我父亲在帮忙推销,他人脉比我广很多。”这些,都是杨丽丽回乡之前没考虑到的。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丽丽在工作室给客人介绍作品

但自己的工作在实现梦想的同时,还能帮助到家乡的一些贫困残障人士,让他们多一份维持生计的收入。这一点,也是她回乡创业之前,没有想到的。

“今年,政府让我们这里的一些贫困户种莜麦,我会重点收购他们的麦秸杆。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贫困问题,还解决了焚烧麦秸杆的环保问题。”杨丽丽略感欣慰地说。

传承“非遗”,我想让更多90后知道麦秸画

如今,距离杨丽丽回乡创业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她的工作室从最开始的无人帮忙,到现在已经渐渐进入了正轨。

去年,她通过在快手上坚持每天发布视频,在网上进行直播宣传麦秸杆画的方式,收获了一批粉丝,同时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麦秸杆画——这一即将失传的手艺。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丽丽在快手上发布的视频

每个月,她都会从短视频平台接到一些来自网友的预定,几乎每次直播都能转化2-6个订单,这解决了工作室非旅游季节的作品销售问题。

“现在一个月赚个2、3万吧,赚了钱马上又投入到工作室中去了。”

当然除了赚钱,杨丽丽也希望能通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让更多80后和90后,能关注并喜欢上麦秸杆画。

“现在找我买画的客人中,还是年纪大的中年人居多,或者是一些公司买来送客户,或者送给外国友人的。”

杨丽丽说,90后们目前对麦秸杆画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为了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并喜欢上这门手艺,接下来她想结合网络,多追一些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进行创作。

“我的老师今年已经60多岁了,还在坚持创作。她非常想把麦秸杆画传承下去,我是她的学生中唯一一个回乡创业开工作室的,她很重视,偶尔也会来我的工作室帮忙。”

如何传承即将失传的传统手艺,作为一名90后,杨丽丽感受到了落在自己肩上的重任。

去年,曾经有网友千里迢迢从外地跑去杨丽丽的工作室,只是因为在网上看了她发的视频,对麦秸杆画产生了兴趣。

杨丽丽很高兴,耐心地带他参观了麦秸杆画创作的过程。“如果你感兴趣,在我的工作室学习也没问题的,我可以帮忙解决住宿问题。”

但最后,那位网友还是在诸多顾虑之下选择了放弃。

“创作麦秸画需要非常有耐心,能够静下心来做事。冲着赚钱学这门手艺的人,很难坚持下去,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才行。

杨丽丽说,从前她是一个十分好动外向的人,学会这门手艺后,她在心理上安静了很多。“外面的世界再嘈杂,一到工作室,我的内心就很平静。

放弃北漂,她用“废品”回乡创业,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丽丽在田间修剪莜麦

今年,杨丽丽的目标就是把工作室的规模再扩大一些,培养一批稳定的员工,解放自己的部分精力 ,投入到作品的创作和手艺的精进里去。

“现在工作室里的年轻人只有我一个,其余员工都40岁以上。好多人的思想还是不一样,今年,也想多找一些年轻人加入。”

麦秸画这门手艺,从隋唐流传至今,有着近1500年的历史,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好在,还有一批像杨丽丽这样的90后,发自内心地热爱麦秸画,并想以此为终身事业。

为此,她不惜放弃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回到乡村创业。

希望未来中国古老的传统手艺,能在这一代年轻人的手里,继续传承下去,继续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发光发热。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废品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