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边上,正对青岛路2号小区的门口,是一家面积不大的面馆,南大的学生常来这里吃面,“这家面馆之前是我们的‘云淡风清’书友会所在,现在,房主不再续租,外间已经租给了面馆,月底我就得搬走。可这几千套学生留下的书和藏品怎么办?”十几年的坚持如白驹过隙,作为 “云淡风清”书友会负责人,阿甘告诉南京晨报记者,这间屋中的几万套书、碟,以及许多玩具、运动器材都是南大学生陆续送来的,学生们来了又走,这批物品13年来却一直为学生免费共享。
阿甘非常想给这批物品找个好去处,可目前看来挺困难:忙活了快一个月,他才处理掉十分之一。
部分藏品图( 图片来自“阿甘”)
2006年起发起物品共享倡议陆续积累下几万件物品
不断接到有人来催收房子的电话,蓄着胡子的阿甘显得有点疲惫:这一个月来,他努力在忙着为他和书友会会员的这批心血“找家”。
阿甘毕业后一直留在南大旁听学习,2006年时,喜爱与人交流的他萌生了建立书友会让学生们交流的想法。
这种资源共享交流分为几个层面,一是物品共享,“包括书碟、运动器材等等,但凡有学生愿意送来哪怕一本书在这里,他就成为了书友会会员,有权借走书友会的任何物品免费使用(规定时间内归还即可)”;二是信息共享,“南京的高校中但凡有讲座、演出信息,书友会的成员知道后,都发布在群里,感兴趣的成员可以自行前往”;三是精神层面的交流,他们不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共看电影、参与活动,结束后各抒己见,就一些问题共同探讨。
这就是这个带点情怀的“云淡风清”书友会的由来。从2006年开始,发现了这一“共享”之地的学生们陆续送来书、碟、玩具、运动器材、酸奶机、熨烫机、烘干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物品万余件。阿甘都将它们分类存放在这个活动室俱乐部出租屋里,供附近的学生、工作不久的白领、社区居民租借,久而久之,这里也成了附近社区的一间“图书室”。
穿过现在的面馆往里走,就是这批物品目前的存放地:小小的客厅和两间房间放满了物品:五六部手提电脑,文史哲等各个科目的图书,战争题材、历史题材、武侠古装、百家讲坛等书碟,网球拍、壁球拍、拳击手套等运动器材,还有南大百年校庆时的各种各样的纪念品等等。
“书是最多的,鼎盛时期有几万套。”阿甘说,“原来面馆那间房存放的东西都被收到我房间来了,所以有点乱。”阿甘刚租的新家放不下这些东西,可又不想将它们随便处理了。“这些物品一来是曾经的南大学生们的捐赠,代表着他们对共享精神的认可;二来也见证了这十几年书友会的心血。即使放到现在,这些物品都有使用和收藏价值,有部分甚至是全新的”。
忙活了快一个月,只处理掉10%还有10天时间,能不能帮帮他?
从今年5月底开始,阿甘就四处为这批物品忙活了:他在朋友圈写了几个版本的情况介绍,请好朋友转发,在朋友圈扩散,希望能有感兴趣的人或机构来接洽;他甚至列出了“书一元一本,不计成本,多买多送”的处理方式,可都收效甚微。“忙活了二十多天,只处理了10%,其中还很多是捐赠的。”阿甘无奈地说。
可不可以当作废品卖掉呢?“不可能啊!”阿甘坚决地摇头,“这些物品凝聚了我和那么多书友会成员的心血以及情感,并且还都有使用价值,这样处理我觉得对不起送来物品的同学们,情感上真的不能接受!另一方面,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让这批物品继续发挥它们的价值。”阿甘说。
昨晚,睡不着觉的阿甘又在琢磨着处理这批“珍爱”藏品的好方式。“如果有人想批量收藏,可以跟我联系,到时象征性地收取一点费用就可以了;我也考虑把所有物品打包,分成一百份,有人想入的,可以低价按份拿走”。
他甚至还想到了“众筹时光故事”的点子。“这批物品见证了许多人十几年的成长时光,如果你也有不一样的梦想、情感和有关成长的故事,都可以发到我邮箱44170947@qq.com。发来一个200字以上的故事,就能免费领取至少十套收藏书(或碟),作为爱心纪念!”(按顺序发放,领完为止。)阿甘说,他总共想征集1000个故事。“这样的处理方式或许能让这批收藏离开得‘物有所值’。” 阿甘说,如果这批收藏品能够处理完,他将拿出回收总收益的一半用于社会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