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文物珍贵,但并不是人人都认识文物,所以很多人意外得到文物后却将其当作废品处理,比如上世纪60年代,一个内蒙古的拾荒老人在初冬捡到一根铁棒,将其洗净之发现竟然是金的,老人喜不自胜,第二天就带着铁棒去换钱了,最后还在金店老板的建议下将铁棒熔了提取纯金,最后老人拿到了1200元。
等专家们听到风声前往查看时,铁棒已经被毁,专家只能根据残渣判断出那是匈奴使用过的文物,大概价值在3亿左右,一时间众人叹气连连。无独有偶,上世纪有位收废品的大爷也得到了一个“铜疙瘩”,幸运的是这个“铁疙瘩”没有被毁掉,只不过专家在劝老大爷将其上交的时候却遭到了拒绝,而且老大爷还直接对专家说想要就要拿钱来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全国人民都忙着搞发展,而建高楼便是很重要的一项工程,所以那段时间拆旧换新,收废品行业也跟着一片火热,因为收废品可累可轻松,所以一些老大爷也跟着做起了这件事。
有位大爷在收废品的时候,邻村有个小伙子拿着一块“铜疙瘩”来换钱,这铜疙瘩比较小,也不算太重,老大爷原本不打算收,想让小伙子再积攒点别的东西一起卖,但转念一想还是将铜疙瘩收下了,他并不认为这东西值几个钱,主要是想拿回去送个孙女当玩具。
大爷回去才发现这块铜疙瘩的底部竟然刻有一些奇怪的纹路,他下意识的觉得这东西的来历可能不简单,老大爷的外甥女正在读大学,学的是考古专业,于是他便想着等外甥女过来时拿给她看看。
但是在外甥女过来之前,这块铜疙瘩还是成了孙女的玩具,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大爷的孙女很喜欢这个铜疙瘩,但经常玩着玩着就把它丢了,幸好每次大爷都将它找了回来。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大爷的外甥女终于放假回家了,大爷献宝似的将铜疙瘩拿给外甥女,让她帮忙看看。
外甥女看过之后认定这东西肯定是文物,而且是一枚官用的印章,但以她当时的知识储备没办法判断出印章的来源,于是她跟大爷说明情况将印章带学校老师帮忙鉴,几位老师看了又看,最后才确定这枚印章是金时期的官印,底部的纹路其实是九叠篆字,这东西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而且它本身是纯金打造,只不过时间久了外表有点黑,所以人们才会以为是铜。
大爷得知“铜疙瘩”价值连城后十分高兴,此后也不再拿给孙女玩了,而是将其收起来,打算当作传家宝。可这件事很快就被文物局知道了,相关工作人员上门谈话,让大爷将印章交给国家,大爷不乐意,说这是自己花钱收来的,让工作人员花钱来买,虽然他一开始态度坚决,但最后还是在工作人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下将印章捐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