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忙里偷闲读读书
看似不起眼的垃圾,揭开现代化的秘密;看似渺小的拾荒者,映现当代盛世侧影。
两位香港中文大学的人类学家,花费整整十年时间,深入拾荒者群体中,观察他们生活状态的。这本书通过叙述十个拾荒者的故事,将这个职业全面的向大家展示出来。
那些让我有些触动的关键词
专业性
废品回收是一项需要极高专业性的工作,并不水谁都能干的。
冷水村

一个拾荒者聚集地,这里的人主要来自两个地方,四川仪陇、河南固始,四川人拣垃圾,河南人收废品,分工明确。
拣垃圾
准确来说该是分拣垃圾,08年冷水村干得好的夫妻一个月能赚到7000元左右,2020年,北京京郊收入高的拾荒夫妇一个月更是能赚到3万元,当然这个数字是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才有的。

垃圾很脏也很危险有碎玻璃和刺手的金属,但还几乎没有人戴手套分拣,因为会影响速度,拾荒者的手往往是伤痕累累,关节粗大,还有一种褪不去的黑色。
意义
拾荒者站在城市消费和环境之间,他们让垃圾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也让自己能够在城市边缘生存。
一家人
一旦一个拾荒者在城市边缘扎根,往往会把父母亲戚和整个家族都带过来,他们很少是一个人。
组装家庭
在冷水村一张桌子前吃饭的三代人,很可能没有血缘关系,小孩是隔壁拾荒没来得及回家的夫妇的孩子,因为谁家都有各种不确定性,在相熟的邻居家吃饭。
回老家
老家在他们的心中是美好的、干净的、纯洁的。几乎所有拾荒者未来的打算,都是回老家。很多是患者在城市边缘省吃俭用,在垃圾场周围凑合着住着,但是把老家的房子装修的漂漂亮亮查房年空着,很多高档设施无人享用。
拾荒者社区
组装家庭聚集形成了社区,他们工作和生活都在这样一个满是垃圾的大院里。
烟火气
天还没亮就要骑着三轮车出门,晚上天气合适也会提早收工,聚在院子里,说着家乡话打着扑克,开着玩笑,冬天的傍晚,会从垃圾堆里找来木头,生一盆火,聊聊老家的风土人情,家里的父母子女,聊聊老家的过往和未来的梦想。
孩子是希望,垃圾是现实
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继续从事废品回收这一工作了,他们起早贪黑,努力工作,既在垃圾场边上养育孩子,同时又尽力把孩子同垃圾隔绝开,书中的一个例子:一位爸爸整理废品忙不过来,叫儿子过来收拾下瓶子,妈妈瞬间就发火了,她反倒:“一下也不能碰。”
自由
“对于捡垃圾这个事我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这就是自由。”但现实是这种自由非常有限,风里来雨里去,即使身体不适也没有几天休息过。这种自由来自一种“自己给自己打工”的安全感,无论赚多赚少,钱马上就可以拿到自己的手上,毕竟对于打工者、拾荒者来说维权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转行
只要有一天不干,一天就没有收入,如果要换工作,需要马上停掉手上的工作,这样的风险他们承担不起,他们所有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都基于拾荒,像一张网牢牢的把它们网在了这个职业上,让拉门不能停手,只能一味向前。

写在最后
这本书的购买页面上,信息很多,你可以看到书籍的简介、书评、书摘,比我上面罗列的内容充实的多,但是想具体看看那些完整的故事,还是得看原著。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在城市边缘的以分拣垃圾为生的社群,也搞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拖家带口,去从事那个看起来并不体面的工作,让我们来了解了,他们的心酸,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后代和未来,很有人情味。我觉得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